在文化底蕴深厚的会宁大地上,走出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艺术之子。陆世泰,这位执着追求书法艺术四十余载的翰墨行者,用他手中的毛笔,不仅书写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,更时刻铭记着对故土会宁的深情眷恋。
“1977年,恢复高考第一年我就考上了学校,从此跳出了农门。”陆世泰,这位会宁县头寨子镇走出的书法家,如今是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甘肃印社顾问。谈起与书法的缘分,他感慨万千:“我们家祖辈父辈皆善书法,我从小在父亲的教诲下,六七岁就开始写仿格。”那时的他或许还未意识到,这份家学渊源将伴随他一生。
展开剩余73%1980年到兰州工作后,陆世泰真正走进了书法的艺术殿堂。1981年,他参加了民革兰州中山业余学校首期书法篆刻班,先后师从沈年润、骆石华、何裕等陇上名家,更有幸拜在书法大师顾子惠门下深造。四十余年的艺术追求,让他对书法有了深刻的理解:“书法要有法度,要有技法。起笔、行笔、收笔,提按转折,都有法度,不是拿上毛笔龙飞凤舞那么简单。”
在陆世泰看来,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,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。“从甲骨文到楷书,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,书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”尽管已在书坛耕耘数十载,他始终谦逊地说:“我只能说明我才入了书法门槛。因为热爱,所以坚持。”
退休后,陆世泰创办了一间书法教室,将全部心血倾注在书法传承上。他深感责任重大:“在键盘代替书写的今天,传承书法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”他的教学既严格又充满关爱,学生们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不仅技艺精进,更在墨香中涵养了心性。
学生苏浚洋说:“陆老师会认真帮我们分析写得好的和不好的地方,这种严厉对我的帮助很大。”已在陆老师门下学习七年的朱慧敏补充道:“他上课时很严格,私下里却像长辈一样关心我们的学业。”
当话题转向家乡会宁时,这位严谨的艺术家眼中顿时流露出柔情。“我们不论在任何场合,都会拍着胸口说我们是会宁人。”陆世泰的语气充满自豪,“会宁是红色热土,是状元县,这块金字招牌让我们引以为豪。”
对于故乡,他有着深沉的眷恋:“家乡是我们永远的根。生你养你的地方,是你永远抹不去的情结。”虽然身在兰州,他始终关注着家乡的发展,并希望能为故土贡献自己的力量:“哪怕奉献一点绵薄之力,比如打造农家书屋,捐赠书籍。我们盼望会宁经济发展更快,人民生活更幸福。”
这位从会宁走出的书法家,笔尖流淌的不只是墨韵,更有一颗游子思乡的赤诚之心。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,陆世泰用他的笔墨,书写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,也书写着对故土的永恒眷恋。
来源:会宁县融媒体
发布于:北京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